專家導讀
點評專家:黃德楓
案例來源:溫州項目
關鍵詞:車道功能調整、流量分離
快速路在城市路網作用就相當于人體主動脈,作為動脈疏散的主要出口,即各個進出匝道口的交通順暢與否直接關系到交通大動脈的運行狀態(tài)。一直以來,閘道出口與地面車流轉向需求沖突都是交叉口頑疾,案例中通過直接的車道功能調整,從空間上分隔不同轉向需求的車流,根本上解決了沖突問題,并結合信號配時優(yōu)化手段,提高了閘道路口的通行效率,拆分沖突相位改善通行秩序,有效保障了閘道出口作為快速路毛細血管的通暢。
路口概況
自2021年1月1日起,每日7時至21時甌海大道主道(高架)禁止輕型載貨汽車、微型載貨汽車、輕型專項作業(yè)車通行,甌海大道輔道直行流量增加。
廣化橋快速路六虹橋段下穿隧道、甌海大道-鴻翔路南口開通后,甌海區(qū)經甌海大道-鴻翔路左轉往鹿城區(qū)流量劇增,鴻翔路(廣化橋路)成為甌海區(qū)至鹿城區(qū)的重要通道,甌海大道-鴻翔路口成為重要節(jié)點。該路口晚高峰時段西進口方向流量劇增,出現擁堵,車流不斷擠壓,車輛緊密“無縫”銜接,存在安全隱患的同時,更導致上游甌海大道-沉木橋路口車流溢出。

存在問題

- 甌海大道-鴻翔路口晚高峰西進口直行、左轉方向流量較大,輔道左側車道排隊超400米;
- 下高架左轉車輛與輔道直行車輛形成平面交叉沖突,車流交織導致秩序混亂,易誘發(fā)交通事故;
- 車道設置不合理且利用率不高
西進口道為1左轉兼掉頭+1左轉+4直行+1右轉,右轉專用道利用率偏低,右轉流量為100pcu/h左右。
北進口道為1左轉兼掉頭+1左轉+3直行+1右轉,直行流量較小,直行車道利用率偏低,而右轉流量早高峰約為1900pcu/h左右。
優(yōu)化思路
因該路口受高架限流與新路段開通影響,流量流向比較復雜,攻城獅對路口輔道車流與下高架車流進行分離測試。


通過輔道車流與下高架車流分離,攻城獅發(fā)現路口左轉的主要流量來自于高架,直行流量主要來自于輔道。
該路口優(yōu)化首先要通過調整車道功能,解決路口下高架左轉車輛與輔道直行車輛交叉沖突問題,保障路口的正常通行秩序;并合理利用現有的道路資源,將流量較小的右轉專用車道改為右轉兼直行,使車道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其次通過信號配時調優(yōu),精細化配時;最后通過在上游路口誘導右轉車輛提前靠右,避免與下高架車流的沖突,解決路口現存問題。
優(yōu)化方案
1.配時優(yōu)化
調整路口綠信比,保障東西向甌海大道通行優(yōu)先,壓縮鴻翔路綠信比(南北直行流量小,保證行人安全過街時間),再對東西向直行、左轉進行合理分配。同時,原南北對放改為南北直行、南北左轉分離相位。
表1 甌海大道-鴻翔路口配時、相位調整前后
2.交通組織改造
甌海大道-鴻翔路口西進口原1左轉兼掉頭+1左轉+4直行+1右轉改為1左轉兼掉頭+2直行+2左轉+1直行+1直行兼右轉車道,非機動車道(6米寬)作為預留,發(fā)揮車道資源配置的最大化。
北進口道方向將1左轉兼掉頭+1左轉+3直行+1右轉改為1左轉兼掉頭+1左轉+2直行+1直行兼右轉+1右轉。
在上游路口甌海大道-沉木橋路口誘導右轉車輛提前靠最右側輔道行駛,避免與下高架車流沖突。


優(yōu)化效果
通過本次優(yōu)化,甌海大道-鴻翔路口道路秩序有明顯改善,下高架左轉車輛與輔道直行車輛交叉沖突問題得到解決。路口有序暢通,車輛排隊長度由原來400米左右縮短至80米左右,通行效率有較大提升。


案例小結
在本案例中,攻城獅因地制宜,在不確定下高架與輔道匯入路口流量流向的情況下,通過對流量流向進行分離測試,確定路口主要流量流向后,對車道功能進行調整,使下高架左轉車輛與輔道直行車輛之間的交叉沖突消失,配合信號燈配時優(yōu)化,車流可有序通行,車輛之間“有縫”可保持安全距離,保障了行車安全,提升路段通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