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黑板報君給大家分享了兩則錯位交叉口控制的案例(見131期、128期),這兩個案例都是通過巧妙的相位控制策略來保證中間路段不被堵住,從而保證交叉口的交通效率。有讀者反映這種控制策略需要工程師有較扎實的技術功底、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行,問有沒有更簡單易行的方法?那么,一起來看看本期的案例能不能對您有所啟發(fā)!
路口概況
羅馬大道是某市東西走向的主干道之一,貫穿整個老城區(qū)。北一路、南二路與羅馬大道相交成錯位交叉口,兩個交叉口之間的距離僅有80米。交叉口周邊有大型購物商城、學校、醫(yī)院,人流量車流量都比較大。為照顧行人,交叉口的人行橫道較多。路口車道、控制燈組設置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存在問題
兩錯位交叉口晚高峰的原方案采用同步綠波協調控制(相位差為0),但運行效果較差。主要的問題有:
1、晚高峰東往西的車流為關鍵流,流量最大,下游路口(北一路)消散能力不足,車輛排隊?;匾缰谅房冢隙罚?/p>
2、晚高峰南二路左轉車輛較多,但常因回溢車隊的阻擋而停留在路口中間,導致西往東方向車流被阻斷,路口造成“死鎖”。
優(yōu)化思路
經分析,造成路口晚高峰“死鎖”的原因是綠波設置不夠合理,上游路口(南二路)放行東往西車流的非協調綠燈時間過多(如下圖紅圈并部分所示),導致車輛排滿路口中間路段,影響后續(xù)相位的車流通行,如此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路口交通崩潰。
相對應的優(yōu)化措施是縮減“非協調綠燈時間”,同時針對關鍵流增加東往西方向放行相位的綠信比,優(yōu)先東往西的車流。調整后的綠波時距圖如下圖所示。
優(yōu)化效果
實施優(yōu)化方案后,錯位交叉口中段排隊車輛數減少,留有更多空間讓南二路左轉車流駛入,消除了排隊溢出情況,路口車流秩序得到改善。
案例小結
本案例的錯位交叉口采用了同步綠波協調控制,優(yōu)化前后只是調整了協調相位的時間軸,效果即大不相同。這說明針對短距離交叉口,協調的時間基準應當盡量往協調方向的綠燈末尾對齊(所謂的“綠末協調控制”),可以減少協調相位放行后的排隊車輛,避免路口回溢堵塞。
P.S. 短距離交叉口采用綠波協調控制,雖然可以簡化相位設計,但使用時也要考慮上下游路口的消散能力,避免擁堵點轉移,顧此失彼。
]]>